自殺不能解決問題

在各類自殺相關新聞的結尾,都會附上定型化的求救管道訊息。
這些社會救助管道,由於很難主動找到潛在自殺者,不得不採取這種被動的作法,是可以理解的。

但「自殺不能解決問題」這個句型,我一直都認為是不妥當的。

因為用了相同句型的,很多:
生氣不能解決問題
哭泣不能解決問題
逃避不能解決問題
╳╳不能解決問題

這些句型有一個共同點,它們都以純粹效用性的訴求,否定了當事者的「無效舉止」,更精準的說法,是否定了人性。並且都展現出了旁觀者的傲慢。

因為這種句型的慣例是如此,「自殺不能解決問題」這個句型也會被隱喻出其他的弦外之音,也就是:「自殺是逃避問題的軟弱表現」。
同時,旁觀者不會懂什麼叫做「主觀認定沒有更好的選擇」,所以當展現出「生命一定有出路」這種表態時,對當事者反而是一種純粹的倫理壓力。

這種壓力是,儘管你什麼都沒說、沒做,壓力依然存在。

我認為大眾需要先理解一個逆向的觀點:自殺並不等於軟弱,因為結束自己生命是需要無比決心的。
一般人之所以不會自殺,是因為處境沒惡劣到能累積出那種決心。

旁觀者,不會懂自殺者在做出行動前,往往已經徘徊在各種選擇當中,千百次,反覆的否定之後才做出決定。旁觀者,只會注意到死的那一次,認為死者沒有考慮其他的機會、愛他關心他的人們的感受,就這麼衝動的「做了傻事」。

而這種「做傻事」的表態,只會繼續增加「未來可能面臨自殺者」的社會壓力。

自殺防制的宣導很難展現正確的效果,就因為它同時對旁觀者渲染出相反的作用,讓潛在的當事者更感受到社會壓力,更容易走向別無選擇的終點。

惡性循環,往往源自於看似無謂的蝴蝶效應。

旁觀者該作的,就是不要作這樣表態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《缺》第三章:無疾

情況再惡劣,也不要成為自己曾經厭惡的樣子

買到糟糕的洗髮精